杏彩体育app:C·拼搏的时辰丨子时:高铁隧道管片生产“声声不
11月10日23时,成渝中线高铁青白江管片厂灯火通明,机械作业声哐哐作响,生产质量总监蒙文强沿着生产线边走边看。他告诉记者:“这是今天最后一环生产任务。”青白江管片厂是成渝中线高铁项目唯一的盾构隧道管片预制厂,今年8月正式投产,按照计划,到今年底要预制完成500环管片。来自中铁十一局的项目团队已经倒排工期,把生产任务分解到了每一天,“可以说,每天都在冲刺、每天都在拼!”蒙文强说。
管片厂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内。冬夜里,一片透出明亮光线的厂房在夜色中醒目地撞入眼帘。
远远地,就听到机械作业的声音,往管片厂的智能生产中心走,声音越来越响。走进智能生产中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生产线,而是一排排比高、造型犹如瓦片的混凝土块。它们10块一列,整齐摞在置于地面的木条上。
“这就是我们生产的管片,每块重14吨多。”中铁十一局青白江管片厂专职程渊说,这些混凝土管片是当天从蒸养窑里循环出来的,需静置10多个小时降温,待管片温度与养护水的温差小于20摄氏度后,再运至室外进行蓄水池养护。
记者上前摸了摸,这些“巨型瓦片”果然是温热的,中间部位比边缘部位的温度还要高些。说话间,前方传来一声巨响。“这是脱模的声音,有新管片‘出炉’了。”程渊说。头顶上的龙门吊“滴滴滴”地移动,没多久,一块管片被吊至半空,再移到管片放置区。期间,空中的龙门吊女操作手和地面的安全员通过手势默契配合,完成吊装转移。
智能管片生产线上,刚“送完”新管片的模具小车又进入新的生产循环:它在履带的传送下,依次经过相应工位,接受自动化模具清理、脱模剂自动喷涂……待钢筋笼——混凝土管片的“骨架”被放入模具小车后,它又驮着新的钢筋笼,进入到混凝土自主灌注、自动抹面等工位,最后进入蒸养室。整个生产流程,共经过14个工位,均为自动化、机械化操控,工人进行辅助和必要的人工操作。
“这条生产线名工人。”生产质量总监蒙文强告诉记者,管片生产线已实现流水化作业,模具小车以10车为一组连续作业,大约1.5小时至2小时,就能生产10块混凝土管片。
原来,管片用于盾构隧道建设,10块弧形管片拼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圆形,称作“1环”;根据管片实际埋深程度,每1环管片都有好几种生产规格。青白江管片厂生产的管片用于成渝中线高铁控制性工程蜀安隧道建设,分为内径13.5米和14米两种制式,要同步生产。
这要求生产安排、施工组织必须高度精细化。蒙文强说,管片厂早做部署,不但明确每一天的生产环数量,更具体到哪种制式生产多少环。这些计划也装在他的心中,每天现场督查时,不只是把控质量,也在逐一“翻本销账”。
在智能生产中心的控制室内,张华腾坐在拌和站操作平台前,全神贯注地看着面前的屏幕,不时通过手中的控制杆远程指挥上料、搅拌等操作,间或通过视频和对讲机,和在拌和站一线的同事沟通。“这是拌和站远程管理系统。”他告诉记者,生产混凝土的拌和站和管片生产线隔着一堵墙,通过系统,可以看到拌和站内各生产环节的实时情况,便于指挥和操作,以配合管片混凝土灌注。
钢筋笼是管片的“骨架”,钢筋加工生产线与管片生产线在同一个厂房内。这也是一条智能化的生产线,钢筋调直、弯曲、截切、焊接等都交给了机器在处理,一线工人管控机器、设置参数,产出不同制式和规格的钢筋笼。偌大的厂区,看不到几个工人,只有焊接处,工人才较为密集,他们正在连夜赶制第二天管片生产需用的“骨架”。在管片生产线巨大的机械作业声中,“呲呲呲”的焊接声微弱如丝;已成型的钢筋笼前火花四溅。
突然,蒙文强的电话响了,试验室来电,早上第一批进入蒸养室的样块,经强度检验合格——这意味着10日生产的第一块管片,经过10多个小时的蒸养可以“出炉”了。